紫阳书院核心教育理念 七目标: (1)美好而又释放的心灵 (2)健全的人格 (3)博大的胸怀 (4)良好的行为习惯 (5)良好的学习能力 (6)启发天赋的特长 (7)人生的智慧 五原则: (1) 因材施教 (2) 知行合一 (3) 启发教学 (4) 德才双修 (5) 自在快乐 四层次: (1)学:积累3年,学一知十,自动自发 (2)悟:启发智慧 (3)证:知行合一 (4)得:得道 中国传统读经教育历史 西周以前,学在官府,春秋时官学衰废,始开私人讲学之风,战国时大盛。 汉以后私学成为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春秋时期,孔子开创了“私学”。 可算作是广义上的私塾开端。私塾的历史也由此展开。 1905年,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; 1912年1月19日,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下令“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” 1919年 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期间,“打倒孔家店”的口号曾风靡一时 1935年,南京国民政府明令各地取缔私塾。 1949年,建国之后,私塾及其所教授的古书更是历次政治运动批判的对象。 1994年 王财贵教授在台湾正式倡导“儿童读经教育” 1995年3月八届全国政协会议冰心、曹禺等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向国务院提出016号正式提案,要求恢复经典文化的传统教育,否则我们将是历史的罪人,民族的罪人。 2001年7月15日王财贵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演讲, 被称为“全球推广读经第一人” 至此,经典教育在停滞了近100年后,2001年开始逐渐重新进入平常百姓的视野 什么是经典教育? 经典教育就是让儿童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(0-13岁),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,开发孩子的高度智力、培养其健全人格,为孩子的成人成材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。 什么是经典? 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, 是世界各族文化的根本, 是全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, 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、最重要的文化精髓。 经典所蕴含常理常道,“经也者,恒久之至道,不刊之鸿教也”。经典乃文化之宝藏,其价值历久弥新。人类任何一个文化系统均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活水,它博造文化,推动历史,取之不尽用之不竭。音乐、美术、文学等各有经典,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经典有: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老子》、《论语》等。 教育的三个原则 教育的时机——什么时候开始教? (幼儿养性、童蒙养正、少年养志、成人养德) 教育的内容——教给孩子什么? 教育的方法——如何教? ——在最恰当的时机,用最自然的方法,教最高明的教材,培养最优质的人才 名人谈经典学习摘要 温家宝总理:历史上许多私塾、书院曾盛极一时,但都不是在大城市,而是在山野乡村。那里不但是教育子弟、培养人才的学校,而且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,甚至是学术中心,其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,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。 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刘国正:教学古诗,基本方法是让学生熟读背诵,感受其中的诗美,受到熏陶渐染。教师只消略加点拨,学生不懂的,留待以后加深理解。我幼时读《三字经》,“人之初,性本善,”背得烂熟但不懂,长大了才知道,一时弄不懂,以后才明白,是阅读中常有的事。 中科院院士华中科大校长杨叔子:我所指导的博士生,1998年入学的,必须学、背《老子》,1999年入学的,还得加上学《论语》、背《论语》的第一篇到第七篇,否则,不予论文答辩。 刘克苏博士:因为没有雄厚的经典文化底子,没有大师原著原典的底子,大多是学二三流著作出身,看二手三手材料出身,炒冷饭,喝剩汤,浮于表面,浅尝辄止,永远也长不大,得不了诺贝尔奖。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认为经典教育这有三个好处:一是开发少儿的记忆力。背诵能力的开发,也是一种智力的开发。二是打好语文基础。让少年儿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,也是一种活的文化熏陶。三是提高少年儿童的道德修养,“与经典同在,与圣贤同行。” |